2025年04月29日08:22 来源:中国钱柜娱乐手机版报
抗日战争时期,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就是晋察冀边区。边区孤悬敌后,是持久抗战的前线堡垒,又是前线阵地。晋察冀边区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,军民齐心合力,与敌伪斗智斗勇,取得经济战的胜利,挫败了日本“以战养战”企图。
释放农业、工业、合作事业活力
战争意味着巨大消耗,在持久战下,人力物力的稳定支援才是胜利的保障。
边区建立后,吃是头等大事。然而,战前边区的农业发展呈现不平衡状况,受各地劳动力、自然禀赋等因素影响,产量相差较大,分配极不合理。农村先进生产工具悉数掌握在地主富农手中,绝大多数贫雇农在被实物地租、劳役地租、高利贷盘剥下,愈加贫困。更为严酷的是日寇制定了经济掠夺政策。例如,日本强制让“蒙疆居平汉线一带的农民,将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,均种上棉花,替日本帝国主义生产原料。而日常必需品,甚至一部分食粮,都要依靠输入。商业买办阶级则从中操纵剥削”。粮食种植面积缩小,就得依赖从外部高价输入粮食,使沦陷区的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,直接导致晋察冀边区的危机加深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不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广大农民经济和生活状况,农民则无法专注抗战。离开了农民,边区的巩固与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农村统一战线的基本问题就是农民问题,而农民问题的中心就是土地问题。为巩固统一战线,改善人民生活,1937年,边区提出“二五减租”“一分利息”。1938年2月,边区政府发布减租减息相关条例。1943年2月,边区政府颁布了《晋察冀边区租佃债息条例》和《晋察冀边区租佃债息施行条例》。经过努力,边区实现了地主减租减息、农民交租交息、地主土地向贫苦农民转移。边区进一步制定政策和措施抓农业生产,开展大生产运动,开展劳动互助,大力救灾救荒。经过政策上的调整,农民的抗战热情被点燃,农会、民兵踊跃参战,出现了地雷战、地道战的奇迹。
边区为打破生产生活上对敌占区的依赖,独立自主发展经济,决定自主生产必需工业品的替代产品。1941年,边区政府相继发布了《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奖励生产技术条例》《继续提高生产技术》《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奖励技术发明的指示信》。1942年3月2日,边区政府颁布了《优待生产技术人员暂行办法》。1945年4月28日,颁布了《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工业品自给的指示》。边区自力更生创建军事工业,通过公营厂矿的经营管理,利用矿业、手工业(纺织业、造纸业、榨油业及其他)恢复和发展民用工业。边区还通过举办劳动竞赛和工业产品展览会等形式,极大地支援了抗战。
边区生产方式落后,农业手工业分散、弱小,不能有效组织起来,呈现一盘散沙的状况。要把决胜的可能变为必然,就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性地推行合作事业。1939年5月和9月,边区先后发布组织推广合作事业的指示文件。1941年8月13日,边区政府颁布了《晋察冀边区关于部队中合作社问题的训令》。1944年2月10日,颁行《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合作社工作的指示》,前后制定了一系列章程、条例。合作事业维护了商业秩序,有效激发了广大民众参与生产的积极性,极大程度上消灭了金融领域的传统剥削现象,使边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,建立起敌人击不垮捣不烂的边区经济。
激发财政潜力
边区农民税赋不合理由来已久。长期以来,生产资料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,沉重的税赋都由百姓承担。晋察冀边区改进财政政策,打破了不合理制度,减轻了人民负担,人们参加抗战的热情高涨。
面对紧迫的任务,边区政府在筹备期间决定先执行阎锡山的“县合理负担”政策,首要原因是边区的部门门类尚未配齐,动委会、救国会、自卫会等组织有着半公半社性质,有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,可以快速解决经费紧张的问题。第二个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,晋察冀边区属于第二战区序列,归阎锡山节制。县合理负担由县一级组织开展,采取自找时机、自拟办法、自行筹措的措施,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苛捐杂税问题,解了边区的燃眉之急。
随着村合理负担的广泛执行,问题也逐渐凸显。比如,存在统计困难、计算复杂、负担不公平、监督缺失等问题,部分村干部利己主义、本位主义占主导。特别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,在日军持续“扫荡”边区的重压下,战事消耗加剧了村合理负担,地主大量逃亡,村政权遭落后分子把持,出现借机摊派、罚款、募捐的现象。
边区迫切需要更加完善、更加适应实际的财政政策。在全面总结合理负担的经验之后,于1940年8月颁布“双十纲领”,宣布边区实行统一累进税,废除田赋。同时,为不脱离实际、不跑偏方向,边区还开展大量调研、宣传、动员以及专业人员培训工作。经过几个月的总结,1941年边区对旧的办法和细则进行完善,获得了广大老百姓的认可。统一累进税实施后,消除了盘剥转嫁风险,减轻了百姓负担,调节了群众内部利益,保护了地主等富裕阶层的财产,后期实现的减租减息,很好地照顾到农民的利益和情绪。实施统一累进税政策后,外逃的地主开始返乡。
用好商业、贸易、金融合力
边区以农业为主,工业薄弱,重要战略物资被敌伪控制。在敌人的封锁下,不得不依靠与敌占区的贸易来获得这些物资。但与此同时,日寇疯狂掠夺中国以补充其经济短板,对边区实行贸易管控,严禁战时物资进入边区。在中共中央、八路军总部、北方局的指导下,晋察冀边区制定了“对外统制,对内自由”的商贸政策。1938年1月,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指出,通过专门组织、设关卡、征税等形式,创制了统制贸易雏形。1938年4月,边区成立裕民公司,在组织上有了专门的贸易机关。5月,裕民公司承担边区所有进出口贸易的中转任务。8月,边区颁布了《统制对外贸易执行方案》,明确禁止交易日货。抗战相持阶段,边区对货物进出口管控更为严格。1940年8月,边区开始明确禁止必需品输出和奢侈品输入,鼓励非必需品输出与必需品输入。此后的政策措施对具体物资逐步细化。
随着战事恶化和日寇“铁壁合围”,边区物资更趋紧张。裕民公司对内争利益,对外成绩平平,引发人们不满,不久裕民公司被撤销。为激发广大私人商业活力,边区首先从组织上实行优化,于1940年8月成立贸易管理局,指导贸易工作。1941年,贸易管理局还增加税务局职能。1943年,新成立的工商管理局行使工矿管理和贸易管理职能。直到1945年2月,边区自上而下地再次成立贸易管理局。这一系列的组织调整都对私人商业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。同时,边区商贸人才匮乏,不是有文化或者有满腔热忱就能干得好的,必须具有商业敏感性、驾驭市场的能力、掌握情报的能力,以及丰富的社会关系和商贸技巧等。边区推动各地建立集市管理委员会规范商人,建立商会,同时注重加强党对商会的领导。从而整合了资源,规范了行业标准,凝聚了民心,形成了抗战合力。在边区聚力发展商业贸易的同时,市面上出现走私紧俏战略物资、使用伪钞、贩运法币出境等诸多问题,大量流通杂钞、河北钞,这都是日寇通过金融工具暴力掠夺边区经济的恶劣行为。1939年3月20日,边区发布《边委会为普遍设立银行办事处及代办所令》,成立边区银行,破坏敌人金融政策,维持边币价值,吸收法币、推行边币,稳定经济全局。边区银行加大货币发行力度,投入到作战支出,为工农商业发放贷款,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生产困难,为边区政府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(摘编自《文史天地》2025年第4期 王建瑛/文)
微信“扫一扫”添加“学习大国”